:::
本鄉原住民
:::

村落

法治村

  法治村北臨萬豐村,西南接中正村,保有布農族傳統文化最多的村落。本村原本是布農族和泰雅族交界處的要塞,引起“幹卓萬事件”即發生在本村境內的台電管理站一帶,vokai之名也可以而來,日人稱為武界,意即為“以武犯界”;光復後因其名不雅更稱為法治村,原本轄有萬豐至中正的廣大土地。

  清朝時期,布農族卓社群散居於卓社大山四周的廣闊山區中,日人據台之後為了方便統治,早在民國2年(1913年)6月即設置卓社駐在所,管理留在原居為了便於統治,又進行了3次遷居工作:

  1. 自民國15年(1926年)5月開始,進行武界集團移居,至1929年5月移住完成,共90戶,895人遷居至武界,但根據居民的口述,遷居其實到光復之後還在還在一直進行。
  2. 自1929年2月開始,1930年8月止,又將asang-laiga,panapanan,hilan。三社部分族人,遷移至水社大山東南麓,濁水溪左岸山腹,海拔約1500公尺的卓社駐在所附近。
  3. 1932年4月在良九社設警察官吏駐在所,再將一向散放在卓社大山麓的asang-laiga,panapanan,hilau三社剩餘社眾,集中遷居於大尖山東方萬大卡社道(現稱卓社林道)沿路旁,稱為良久社,後來卓社的居民也逐漸轉移到這裡來。

  民國27年(1938年),原居卓社及panapanan社約40戶之卓社群人,與信義鄉群社群hailato,高雄縣桃源鄉群社群jener社及北鄒lufutu大社族人共同遷移到光復之後,原本居住在良久社的族人又逐漸遷徙往武界,良久遂廢。信義鄉久美村(原名望美mamakahafana)。

從日據時代到現代法治村境內布農社區的變化,列表如下:

布農社群變化表
族群名稱 舊部落 日據時代 現代
卓社群 庫庫斯 武界 法治村
帕那帕南
黑老
阿桑來嘎
帕那帕南 卓社 良久 法治村
信義鄉望美村久美部落
黑老
阿桑來嘎
帕那帕南 良久 法治村
黑老

部落位於橫屏山東南麓,濁水溪左岸海拔800尺的河階地上,氣候溫和,可分為本部落以及濁水溪右岸的圓山,竹山3個部落。村西的山峰高1443公尺,原本在村東北有武界水壩,水壩的堰提即過去布農族與泰雅族的天然分界,水庫的水面高776公尺補充補充日月潭的水源,利用一條長達13公里的隧道引至日月潭。

:::
回最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