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本鄉原住民
:::

村落

德鹿谷村

德鹿谷簡介

  合作村在仁愛鄉東北部,霧社東北方,在濁水溪上游,東依中央山脈,西接精英村,北近鄰發祥村,南係尾上山之北側,為仁愛鄉位置最東的部落,有靜觀-含玻西部落及莎都部落(sadu)與平生(Truwan)3個聚落。 清時,本村建有托魯萬、索多、玻希卡、盧西塔亞與玻拉瑤5社,因屬托魯閣族,被稱托魯閣5社。托魯萬(今稱平生)社上方??斜地,係托魯閣-托魯萬(Truku Truwan)舊址,此地不但是本族最早的部落,也被認為是花蓮縣境太魯閣群人的發祥地

  托魯閣群住於濁水溪上源的深山間,和日本接觸較晚,台灣總督府軍務局陸軍部在民前16年(1896年)1月因要調查東西橫貫鐵路路線,派深堀大尉率探險對伊行來托魯閣,但在合歡瀑布全數被殺(故日人稱此瀑布為深堀瀑布)。民前4年(1908年)12月的「霧社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」中,日警入山,在翠峰向道澤破轟,托魯閣澤損失較小;但在次年4月8日,達成與托魯閣群的初步和解,也取得道澤群的同意和解。二年後的12月18日日警再度入山,從三角峰、立鷹(松崗)砲擊各社,此次道澤群居於協調者地位,托魯閣群卻造成嚴重傷亡,托魯閣群乃於民前1年(1911年)1月16日投降,日人?h於同年6月索多設置「駐在所」統治5社。?

  光復之初自春陽至合作村同為一村,民國39年因範圍遼闊,分出合作村,轄今精英、合作兩村。

一、靜觀

  靜觀,族人稱索多(sadu),部落的名稱取自於澀梨(moquban nasi),位於濁水溪上由左岸,尾上山北方山腹,海拔約1500公尺山腹平台的部落,也是本相最東邊的部落。原本在濁水溪最上游、奇萊山山腹之地尚有玻拉瑤社(Bulayau),後在日據時期反抗劇烈、不服政令,一直受到日警注意,後被遷往其他地方。?

  本族群各部落由於是最接近中央山脈的部落,日警在統治初期即不斷進行部落遷徒與合併,例如位於所多社對岸稱為玻蘭小部落,因位於立鷹駐在所(今松崗)到索多必經之路上,即被迫遷至索多。

  日警於民國19年起,更迫令5社逐漸遷往?山居住,一部份助於廬山,一部份於松林。在這次遷移行動中,住於濁水溪最上源的玻拉瑤社全被遷出,據說原本日警有意將之遷至埔里水頭一帶,後因頭目激烈反對作罷,大部份遂由頭目瓦里斯.拿維(Walis.Nawi)率領移居廬山,一部遷至松林,玻拉瑤原址遂被廢棄。?

  廬西塔亞因在托魯閣[駐在所]上方,距離太遠,被迫遷散於玻希卡與索多兩社;而玻西卡社亦以遠離[駐在所]管理不便為由,遷至索多上方約500公尺處,稱為玻西(Busi),又稱上部落。

二、平生

  平生,族人稱托魯萬(Truwan),古時又稱為Mzijau或Mejau(即清醒之意),與其部落的名義相同,也是托魯閣群最古老的部落。位於濁水溪上游左岸,尾上山北方山腹,海拔約1500公尺處的溪岸平台形成部落,在靜觀部落西方,相距僅800公尺。其地為溪岸狹小台地,臨溪谷急峻多斷崖,社南多急斜地,但社上方高處多??斜地,適於開墾。在日據後期的遷移行動中,托魯萬除部份家庭族遷出外,仍留在原址不動。 

:::
回最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