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本鄉原住民
:::

村落

精英村

精英村簡介

  精英村於民國56年6月1日,由合作村隸出,而獨立一村,其村界西隔濁水溪與春陽村相接,東依中央山脈,轄內有廬山(Buwarung)、廬山溫泉、平靜(Toda)、平和(Rukudaya)四個聚落。現有靜觀產業道路與14號省道相連接,交通已非常便利。 

一、廬山

  廬山,昔稱巴奧隆(Buwarung),位於濁水溪左岸與其支流馬赫坡溪會合處東北方高地,為奇萊主山南峰西向稜線展延至尾上山分支南向支稜上,海拔約1400公尺。此支稜在延伸至廬山時,為濁水溪及其支流馬赫坡溪所切,由於切割甚烈,落差近一千公尺,無形中增加廬山的雄偉氣勢。 

  自母安山頂(高1474公尺,俗稱瞭望台),可眺望德奇塔雅群在濁水溪流域所建立的舊址,下方為斯谷社小社(族人稱格利繞glirau)舊址。廬山東南臨巴卡散溪,多緩坡地,適於耕植,今墓地為巴奧隆小社特布灣(tbuwan)舊址;西北臨濁水溪,多急斜坡,下方約200公尺處之小台地,則為斯谷社與小社(族人稱布可灣bugowan)舊址,該社人因參與霧社事件,被日警強迫遷居清流。部落東北方的小溪谷,則為昔日德奇塔雅群與道澤群的領域分界。 

  巴卡散溪(今稱塔羅灣溪)源自奇萊主山南峰,流至廬山溫泉會馬赫坡溪,在會合處東北約一公里處的河流南岸道澤群曾建立巴卡散(Bukasan)社,故稱該溪為巴卡散溪。相傳兩百多年前,道澤群人原本散居於巴卡散溪流域,因遊獵中央山脈,發現東方有不少可耕地,乃率眾遷居花蓮陶塞溪流域。巴卡散社對岸之小台地,亦曾住有道澤群人並建鳴赫(Oahar)社,因德奇塔雅群的逼迫,移居於濁水溪左岸之平靜與平和之間。德其塔雅群亦向北推進至廬山,並於西北下方建立斯谷社,其社稍北,即今尾上山之脊嶺,為德奇塔雅、道澤兩群的分界線,以北為道澤群的領域,以南則為德奇塔雅之領域。  

  德奇塔雅群在廬山以南的溪谷台地,先後建立斯谷、馬赫坡等社。後因參與霧社事件,於民國20年5月6日,同時被迫遷至清流。次年起為分散托魯閣群諸社勢力,以防止抗日事件之再發生,迫令太魯閣群玻拉瑤社分兩批遷出;第一批移居萬大附近的松林;第二批遷來巴?譯屆A日人稱為[富士](Fuji),至光復後,因「廬山溫泉」而被改為「廬山」,居民以玻拉瑤社後裔居多,托魯萬、索多兩社維數不多。 

二、廬山溫泉

  巴卡散溪與其支流馬海僕溪會合處上方的台地。原為馬赫坡社人所居,但至民國20年被迫移至清流,此地遂荒廢。不久太魯閣群(以玻拉瑤社為主)在玻拉瑤社頭目瓦歷斯.納威(Walis.Nawi)率領下遷至廬山,並在馬赫坡舊址闢地耕種,但定居者不多,後來因成為觀光風景區,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將土地賣給漢人,成為漢人聚落,人口才大量增加。其地自日據時期起即因溫泉出名,並在此建造警察了療養所(即今警光山莊);後因先總統蔣公來此遊玩,因其風景類似大陸廬山,而改名為「廬山溫泉」。   

三、平靜

  平靜,族人稱Toda,位於廬山以北7公里地,濁水溪左岸,尾上山西方山麓,海拔1200公尺,四面為山包圍,多急斜坡,僅沿河一帶有少許平坦地,稱為道澤台地,原本共建立4個部落:

  1. 頓巴拉哈 Tonbarah):位於平靜台地最南端,為最早成立的部落。
  2. 奇卡(Sga):位於平靜台地中端上方。
  3. 洛沙(Rucau):位於平靜台地北端。
  4. 波奇澎(Bunubun ):位於洛沙上方緩斜地。  

  民前4年(1908年)12月的「霧社方面溢勇線前進行動」中,起初道澤群曾對前進隊阻礙反擊,故於次年1月2日至7日從翠峰砲擊道澤群所有部落,社中壯丁也曾數次反擊無效,故該社自此未再強力反抗日本人,民前1年(1911年)1月16日日警與道澤群簽訂合約,後在同年8月社道澤「駐在所」 (今平靜派出所)於頓巴拉哈社。 

  至霧社事件後,日警恐道澤群反抗,乃採幾個手段控制;一、令4社各抽一半家戶遷居春陽,以分散勢力;二、霧社事件時總頭目鐵木.瓦歷斯(Temu.Walis)被德奇塔雅人伏擊陣亡,日人改以駐在所工友繼任,以在社與社之間造成矛盾,使相互差忌,消弭抗日心理;三、令波奇澎留居者下山住於洛砂附近、奇卡社遷於頓巴拉哈社稍北約100公尺處,使各社集中於道澤台地,便利監視。至此,日人將合併後的部落併稱為道澤社,光復後改為平靜。 

  目前部落中位置仍區分如下;部落南方,平靜派出所及平靜國小所在地為最大部落頓巴拉哈(Tnbarah);再往北為奇卡(Sga或Ayu);目前真耶穌教會、部落活動中心、花卉集貨中心、部落公墓所在地為洛沙(Rucau)。 

四、平和

  平和,族人稱魯給塔雅(Ruku-Daya),位於平靜北方1.6公里地,濁水溪左岸,尾上山西北方山腹,四周因多急坡,稍下方臨溪處係斷崖,其深度約150公尺以上,到處可見溪流經年累月切劃之痕跡。 

  據說本社原住地在巴卡散溪下游,後因人口增加,乃向北尋找新土地,先住於奧克魯(okolu),後再往北定居於平和一帶山腹,分為魯給塔雅、喀拉胞(Kalapao)、侯米里西(Homelesik)、畢黑拉(pexela)4個集團。其中以魯給塔雅社的的人口最多、勢力最大,佔有平和地區面積最廣之台地。至日人統治後,將鄰近幾社併入魯給塔雅,並稱為魯給塔雅。霧社事件後,大部分社人被迫遷居春陽部落第一班,及霧社碧湖部落等處。台灣光復後改名平和,當時有6戶人家為接近耕地,移居社址北方約四、五百公尺地,故平和又分兩個集團,但仍和稱為「平和」。

:::
回最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