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本鄉原住民
:::

村落

南豐村

南豐村簡介

  南豐村原屬大同村,民國52年10月1日,鄉公所調整行政區域時,才另立一村。本村西鄰埔里鎮,東面與大同村相接,夾在守城大山、南東眼山與關頭山與關頭山、埋石山之間,眉溪源自北東眼山,由於切割劇烈,在霧社北面形成深邃的峽谷,以人止關最為著名,至眉溪(地名)會東眼溪,南山溪後再往西流,稍呈顯掘鑿曲流,到處造成溪岸低段丘,即為今聚落的所在地。南豐村現轄有楓樹林,楓林口,南山溪(Iyug)、天主堂(Bheygey)等4聚落,其中天主堂與南山溪兩聚落為賽德克族居多,餘為平埔族噶哈巫族群所住。

一、天主堂 

  族人稱伯合給(Bheygey),因在天主堂附近,故名。其地在眉溪(地名)西方約一公里,眉溪左岸,關頭山北方山麓,為一北向的西邊小台地,係希寶社人的住區。希寶社人之始祖據說為巴萬‧拉瓦(Pawan Rawa),原居托魯萬,先遷至眉溪支流東眼溪流域之倒岡(Tongan baro),後發現眉溪右岸高地土地亦多,又率族人南移,另立一社名希寶(sipo ribaq)。其社在霧社北方對岸,介於眉溪與東眼溪之間,海拔1000公尺以上,地勢略向北斜,遠看似平台。

  民國元年(西元1912年),日人為管理交通及平地、原住民接觸事務而置眉溪「駐在所」於眉溪與支流東眼溪合流處,統治溪寶、東眼二社。後因距離太遠,治理困難,令二社遷移下山。希寶社頭目畢林‧馬欣(Peling‧Masin)遂於民國13年1月率族人8戶29人遷至眉溪稍東山腹,今仁愛鄉資源回收處(原眉溪部落)上方斜緩地,海拔878公尺處,另立一社,亦名希寶。?

  民國43年10月,拓寬埔里至霧社間的公路後,天主教有位賈姓神父,發現公路上方小台地地勢優良,交通便利,乃擇此興建教堂;教堂興建完成後,一方面因宗教信仰、一方面因原社受部隊管制出入不方便,社人相率遷來天主堂附近定居,希寶社遂廢。

二、南山溪

  通稱眉溪(bakei),得名於日人設置之眉溪駐在所,族人稱伊尤(Iyu),目前也稱為賜得磊安(Sdringan,意為集合點)。位於天主堂以西約5、600公尺處,眉西與支流南山溪會合處右岸,南東眼山南方山麓,為一溪邊台地,多平坦地,為東眼社與姆哇南社人的聚落。

  民國13年2月,同樣為日警所迫,由頭目塔巴斯‧姑姆(Tapas kumu)率東眼、姆哇南二社共33戶145人下山,遷居於眉溪對岸小台地,亦名東眼,其地為南向斜地,海拔878公尺之緩斜地,並至南山西一帶台地開闢水田。民國43年再由頭目比度‧內勇(Pitu‧Niyun)率領集體遷來南山溪,居住迄今。唯現在部落中的人除了原部落之外,還有巴蘭社被遷村時,不顧離開太遠而定居於此者,以及光復之後由中原遷入者。

三、楓樹林

  在南山溪西方距離約1公里處,同樣位於眉溪左岸。族人稱,現為學校所在地及噶哈巫族人所居住。

:::
回最上方